國有文化企業“白皮書”日前發布,這是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連續第三年發布年度報告。三本書以詳實的“海量”數據,勾畫出國有文化企業的發展軌跡。這三本書也是一條線索,從最初的“摸清家底”到現在的“問診把脈”,表明完善文資監管體制后,對國有文化企業的認識在深化,其中的發展規律更清晰,未來發展的路徑更明確。
對比前兩本“白皮書”,最新版的“白皮書”它最大的特點是不回避問題,而且通過研究提出對策,為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貢獻智力。尤其是面對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以及國民經濟的新環境,提出國有文化企業要加強頂層設計、進行戰略性布局的重大問題。
1.要整合資源向文化集團邁進
從“白皮書”呈現的數據“盛宴”中,一組數據最有分量:截至2013年末,全國國有文化企業共計12159家,同比增長12%;資產總額22420.2億元,同比增長23.1%;利潤總額1081.2億元,同比增長23.2%,表明國有文化企業保持了穩健發展態勢。而在第六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21家,占總數的70%,主營收入和凈資產均占入選企業主營收入總和的80%,也反映了國有文化企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和自己比、和中小文化企業比,國有文化企業取得的成果和進步是可喜的,但“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放大對比的視角,擴展到與其他央企比、與國際知名的文化跨國公司對比,仍存有較大的差距,只有志存高遠才能擔當起文化“國家隊”的應有責任和使命。
最新出版的“白皮書”中,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分析問題,正視國有文化企業存在的差距。截至2013年末,全國國有文化企業戶均資產1.8億元,戶均年營業收入0.9億元,無論與其他領域的國有企業相比,還是與國際文化企業相比,國有文化企業是“小、散、弱”。
從國際看,排名前十的國外知名文化企業都是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的綜合性文化集團。美國的迪士尼集團、新聞集團、時代華納集團,德國的貝塔斯曼公司,英國的培生集團等文化集團圍繞主業實現了多行業、多品種、多模式的混合經營和服務,業務范圍覆蓋4個以上的主要文化行業,涉及音樂、出版、多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主題公園、印刷工業等各個生產和服務領域,成為影響全球的綜合性文化集團。比如迪士尼開展了從影視娛樂到電視網絡到主題公園,再到服飾、玩具和食品等迪士尼品牌的全產業鏈開發,拓展綜合實力,進入了“世界500強”。
隨著產業發展的相互融合和滲透,經營業態的多元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是市場經濟成熟發展在文化產業領域的體現。當前,國際文化企業間的競爭,已不是一個產品與另一個產品的競爭,而是一條產業鏈與另一條產業鏈的競爭。從經濟影響力、文化影響力的角度考量,跨行業、多元化文化企業集團的打造,應成為下一階段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
多元不是“盲目多元”,而是“相關多元”,現階段國有文化企業多元經營應該是在核心產品與產業支撐下的相關多元。一方面,建立在核心產品與產業基礎上的核心競爭力是開展多元化經營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建立在共同核心內容、市場、生產、技術等方面,相關業務間的價值活動能夠共享互相關聯的“相關多元”經營戰略。
“白皮書”中建議,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要從國家文化發展整體利益出發,充分借鑒國外文化企業及我國中央企業的成功經驗,遵循戰略協同、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采取市場化整合、行政劃撥等多種手段,切實推動國有文化企業之間的多元重組,培育一批產業鏈完整、市場控制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導力量。
2.要并購重組實現跨行業多元化發展
截至2013年末,我國A股市場共有國有控股文化上市公司17家,總股本合計151億股,比2012年末增長了7.8%,總市值合計達1937.2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了62.7%,國有控股文化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文化市場上的重要力量,并購重組也成為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的“助推器”。
在企業做強做大的過程中,并購重組是最有效率的途徑。并購可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v觀國際文化產業發展史,迪士尼、威望迪等全球領先的文化產業集團都是通過一系列的混合并購逐步發展成為業務覆蓋各大洲、產品涵蓋各領域的“文化航母”。
據“白皮書”顯示,國有文化企業在破除地區封鎖、行業壁壘和所有制界限方面積極探索,推動了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努力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
在跨地區發展方面,華聞傳媒以24.5億元收購陜西華商傳媒及其附屬公司,粵傳媒以4.5億元收購上海香榭麗傳媒,博瑞傳播收購杭州瑞奧和深圳盛世之光,加快了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業務拓展;在跨行業發展方面,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旗下的國廣控股整體收購門戶網站中華網,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與湖南教育電視臺合資成立公司作為湖南教育電視臺市場營運主體,華文出版社和合肥報業傳媒集團以資本為紐帶加強合作,通過跨介質運營發揮資源集聚效應;在跨所有制發展方面,浙報傳媒以32億元收購邊鋒網絡和浩方在線,博瑞傳播以10.36億元收購漫游谷,人民網收購古羌科技,在跨所有制的同時,向網絡游戲、網絡文學、手機游戲等新興行業拓展。
雖然我國國有文化企業并購重組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相比民營文化企業此起彼伏的活躍并購,國有企業在各行業各領域之間的并購還面臨諸多限制,這與通過聯合重組實現做強做大的發展目標不相適應,必須從頂層設計上打破分塊管理模式,以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
“白皮書”中建議,用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財政政策,通過補充國有資本金、項目補助、貸款貼息等手段,切實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并購重組;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發揮并購貸款、銀團貸款等金融工具的杠桿作用,緩解國有文化企業在并購重組中的資金壓力;利用資本市場平臺優勢,以上市國有文化企業為平臺,通過增發、配股等融資方式,推進并購重組;促進中央和地方間文化企業的融合,中央企業可通過控股或參股的形式實現對地方國企業的整合,打造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優勢的大型企業集團。
3.要深度融合加速科技創新轉型
中國出版集團的“易閱通”平臺,項目總投資6670萬元,其中,國資預算資金支持2625萬元,自籌資金4045萬元。這個全球數字資源聚合與服務工程,聚合了大量的國內外數字資源,已與上海圖書館等100多家國內圖書館等機構用戶開始交易,并借助與國際渠道商的合作,打通了銷往海外4萬多家圖書館和幾百萬個人用戶的營銷渠道,打通了中國數字出版國際傳播的高速路。
像中國出版集團一樣,還有53家中央文化企業的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得到了支持。2013年,財政部聯合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起實施了“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安排預算資金1.68億元,支持這些中央文化企業搭上數字化“快車”。
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不斷豐富文化發展的內涵、加快文化演進的步伐、延伸文化傳播的領域。互聯網等高新技術與文化融合衍生的新興文化業態,代表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推動著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然而,國有文化企業較為缺少“互聯網基因”,應對網絡化和數字化浪潮反應較慢。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知名文化企業已有50%以上的業務集中在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傳播渠道上,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資源,成立研發部門,改變原有傳統文化產業運行模式、傳輸方式和渠道,產生了基于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為主要特點的雙向互動的文化產品市場和發展平臺,占領新技術的“制高點”,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國有文化企業脫胎于傳統事業單位,在文化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面臨著迫切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任務。依托原有資源、品牌優勢及時轉型,依托先進技術驅動升級,是應對全球文化產業變局、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鞍灼敝赋觯盐幕w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推出一批有較強支撐力的文化科技攻關成果。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4.要理順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財政部下達2013年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8.32億元,比2012年增加66%;支持中央文化企業實施55個項目,比2012年增加34%,著力推動中央文化企業兼并重組、文化科技和內容創新及文化“走出去”。
過去一年多時間,財政部中央文資辦大膽探索,進行機制創新,著力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扶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國有文化企業的引導帶動作用,幫助企業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國有文化企業集聚了最優質的文化品牌和產業資源,在我國文化發展格局中應具有戰略地位。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國有文化企業的重要意義,對國有文化企業發展進行整體布局,形成圍繞產業發展規律、打造主業核心競爭力的整體規劃,助推國有文化企業做強做大。
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只是文化體制改革的第一步。推動已轉制文化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鞏固文化體制改革成果、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目前,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一百余戶中央文化企業中,按照《公司法》登記注冊的企業只有13家,深化改革的任務仍相當繁重。
“白皮書”提出,下一步的改革中,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在企業層面,要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健全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明確所有者、經營者各自職責,建立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國有文化企業綜合績效考核體系,加大社會效益考核權重,完善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體制機制,進一步釋放國有文化企業發展活力。
Copyright © 職教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1020808號-11 全國統一熱線電話:400-660-5933
免責聲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臺,所有信息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權益,請您積極向我們投訴。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注意自我保護,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