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省有近700萬的建筑業從業人員,但能勝任建筑新技術應用、能推進綠色節能建筑普及化、擁有國際視野的高端建筑技術應用管理人才卻鳳毛麟角。如何通過職業教育發展,來推動高端建筑人才的養成?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給出的答案是:優化校企合作組織體制,創新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培養滿足區域產業升級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模式創新
校企一對一到專業聯盟
高職院校建設類人才的培養一直存在著一些瓶頸性問題,如人才培養定位偏向大眾技能型,特殊崗位人才培養尚有空白;中小企業有人才訂單培養需求,但囿于規模小實力弱,獨立開展合作存在困難;訂單式培養的學生就業渠道偏窄,擇業空間和發展平臺不足等。
為滿足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浙江建設職院在辦好企業合作學院的基礎上,創新實踐行業聯合學院辦學機制,并不斷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積極探索“1+X”專業一體化發展聯盟,以三層架構推動學校辦學特色不斷深化。
攜手名企,深化企業合作學院模式。據浙江建設職院院長何輝介紹:“企業合作學院是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初次嘗試和重要形式。亞廈學院是深化校企合作邁出的第一步,此后便引發‘蝴蝶效應’,也引起學校對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思考,其結果就是各企業合作學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能讓學生更快地融入企業?!蹦壳?,學校有四所企業合作學院,如亞廈學院重在專業建設,在建筑裝飾方面與學校建筑系形成良性互動;金都聯合學院重在綠色文化,創辦了“綠色建筑大課堂”,邀請業界專家為學員普及綠色建筑理念,先后培養兩期學員共計350余人。李燕曾是亞廈學院的學生,如今輾轉于亞廈集團的各大施工現場,在設計、預決算、對賬、審計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李燕說:“亞廈集團的崗位要求就是學校的課程要求。正因為這樣,我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當年還沒畢業就成了亞廈集團的優秀員工?!?/span>
依托行業,創建行業聯合學院模式。企業合作學院滿足了大型企業對人才的特殊需求,但這種模式無法滿足中小型企業對人才的訂單培養需求。為此,浙江建設職院推動成立了浙江省建筑業行業聯合學院、浙江省建筑裝飾幕墻聯合學院,初步實現了由行業協會主導、協會下屬企業參與的多元育人行業聯合學院模式。2014年,行業聯合學院首屆學生開始實習,由于效果良好,兩所學院都增設專業并擴大了招生。浙江省建筑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蔣兆康說:“行業聯合學院做了行業有要求卻無精力做的事、中小企業有需求卻無能力做的事,為浙江省建設行業轉型升級、實施走出去戰略量身定制了一批急需人才,為我們解決了大問題?!?/span>
立足長遠,探索專業發展聯盟模式。2014年,學院以專業為基點,協同“X”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專業發展聯盟,包括經管系牽頭成立的浙江省建筑經濟管理——工程造價專業發展聯席會、城建系牽頭成立的“1+X”樓宇智能專業一體化發展聯盟等?;趯I的“1+X”專業一體化發展聯盟,形成多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高度融合的專業發展聯盟體,在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優質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多方位、全過程的推進合作。
技術引領
支撐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浙江建設職院在技術引領上狠下功夫,推動學校成為技術引領的研發源、應用源、信息源、內化源。據何輝介紹:“我們工科類高職院校非常重視科研,不過與本科院校注重基礎性研究的定位不同,我們主要研究實用性、第一線的東西?!?/span>
打造實用創新的技術研發源。學校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研究建設類應用技術項目,目前已成立校企研發中心14家,其中省級研發中心2家、市級研發中心6家,并與浙江省建科院建立浙江省節能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1個。僅2014年,學校和企業就合作申報專利137項,授權專利94項,切實推進了研發成果的落地轉化。
打造立足項目的技術應用源。學校先后成立22支產學研教師社會服務團隊,近3年來完成各類技術服務項目160余項,合作項目經費到款超2100萬元。學校成立的國有科研與設計企業——浙江建院建筑規劃設計院已具有建筑行業(建筑工程)甲級資質、城鄉規劃編制甲級資質;商業化開發教學訓練評價軟件,獲得約600家職業院校及相關企業的試用,取得800余萬元的經濟價值,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打造服務企業的技術信息源。學校建立企業文獻數字服務中心,依托自身豐富的數字資源整合實力,及時了解企業信息需求,深入為企業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咨詢服務。同時,舉辦以國際先進建筑技術、綠色建材與能源等為主題的新技術新產品推介會、綠色節能新產品新技術論壇,努力發揮學校作為浙江省內建筑行業重要信息基地的優勢。
打造先進技術的引進內化源。自2003年開始,學校與德國開展了教育交流合作;2012年起,又與美國貝茨技術學院合作開辦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同時,學校致力于先進建筑技術的引進內化工作,2014年與瑞士喜利得、加拿大木業協會、德國吉博力等公司、協會合作,共同建成國際新技術產品展示廳;國內首家引進新技術4項,進行技術培訓220人次,受益企業19家;與各國際合作企業共同編寫系列校本教材、制訂相關職業標準等。
確保質量
構建四項落地運行機制
何輝認為,校企合作質量好壞與否,關鍵在于運行機制;政策落實得如何,關鍵在于如何落地。
構建“一站服務”溝通協同機制。學校內部設立產學研辦公室(合作發展處),形成在信息傳達、業務開展上的“一站服務”,實現了服務流程和服務內容的整合,避免了多頭管理和交叉管理。
構建“雙掛雙聘”隊伍建設機制。2014年,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等4個央財支持的重點建設專業,分別與省內知名企業建立融工作研修、科技開發、技術培訓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為一體的訪問工程師流動站,搭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多功能平臺。流動站運行一年多來成效明顯,在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訪問工程師校企合作項目評審中,學校兩名教師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構建“三層推進”合作工作機制。構建“浙江省建設行業促進學院發展理事會—浙江省建設職業教育集團—學院校企合作部”三層合作辦學組織管理體系,按照成員單位性質、行業特征、合作項目屬性等進行分類整合,在互動交流、項目洽談、研發服務、活動開展等方面實行對接,突出專業性及針對性。
構建“四大融合”專業共建機制。實現專業和產業的融合,在專業設置上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要、應對產業發展變化,完善優勢專業、開發建設新專業;實現教學和崗位的融合,在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同時,在教學上突出崗位特色,強化“學徒制”,專業教師與企業能工巧匠相對接,增強學生頂崗就業能力;實現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校企間文化的互融、互動、互惠已逐漸成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實現國內與國外教學資源的融合,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建筑技術與設備,共建實訓基地,共研教學教材,共育師資隊伍,走出國際化的第一步。
基于不同需求拓展融合模式
在我國建筑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各地建設類高職院校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成為一個優秀的高職院校群體。作為這一優秀群體的代表,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著力服務浙江省政府2012年提出的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目標,從優化校企合作組織體制入手,創新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積極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在培養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所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一條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特色鮮明的合作辦學之路。
著力創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效度。該校緊緊抓住依托行業、立足企業、圍繞專業等關鍵節點,基于不同層面的不同需求,拓展校企融合的“1+X”模式。攜手骨干企業進一步辦好企業合作學院,共同破解大型建筑企業有需求而無精力解決的問題,為企業量身定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面對省內眾多中小建筑企業創辦行業聯合學院,破解中小建筑企業轉型升級有渴求而無能力解決的問題,縮小他們在理念、實力等方面與建筑產業現代化之間的差距;按照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相關要求探索專業一體化發展聯盟,破解學校有要求而未深入解決的問題,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提高專業教學質量。這些針對不同對象的系列合作模式針對性強、契合度高、靈活度高,明顯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著力打造服務平臺,努力增加校企合作的厚度。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一定要高度重視共同參與、互惠共贏。該校堅持以依托建設行業、提高對企業服務力和對行業貢獻度為出發點,緊緊抓住技術服務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這一關鍵點,著力打造技術研發源、技術應用源、技術信息源、引進內化源,使學校成為科技研發和技術應用有機結合的中轉站,以師生為紐帶,將科研機構的專家優勢與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相融合,拓寬了高職院??蒲蟹债a業升級的空間,增加了校企合作的厚度。
著力抓好運行落實,努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熱度。為了克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雙方“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該校緊緊抓住機制落地這一關鍵點,通過整合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合作企業和學校自身等各方資源,制訂完善各類制度,實現從校內到校外、從學校到企業的互融、互動、互惠,使學校、企業和個人都能按照制度有序運行,保證了政策圓滿落地,保證了各方利益,確保了校企合作的長效性,吸引了更多企業參與到合作辦學、合作育人中來。
著力緊跟發展趨勢,努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該校以倡導節能、綠色建筑為契機,瞄準產業升級發展需要,引進多個跨國企業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并將新技術內化后形成教學培訓資源開展推廣運用,為建筑企業技術人員和兄弟院校教師提供建筑節能等領域的技術培訓和師資培訓;學校還緊跟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進一步探索集團化辦學等試點工作,注重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主體作用,有效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Copyright © 職教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1020808號-11 全國統一熱線電話:400-660-5933
免責聲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臺,所有信息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權益,請您積極向我們投訴。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注意自我保護,謹防上當受騙